綠樹環繞,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構建了村民心中如詩如畫的美好家園;寬闊的道路、安全的飲水和穩定的電力供應,讓村民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依托本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并豐富鄉村業態,發展鄉村旅游、手工藝品制作等產業,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找到工作,收入持續增長;參與各種民俗活動、展示傳統技藝,村民在挖掘與繼承傳統文化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相互幫助,營造了鄉村和諧穩定的社會風氣……
構建一個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鄉村,不僅是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也是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從美麗鄉村建設、鄉村建設行動,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鄉村振興的基本內涵和目標要求不斷拓展。在新春佳節之際,我們通過一組圖片向大家展示我國廣大鄉村富足、宜居、和諧、穩定的嶄新面貌。
(劉紅濤)
“山口明珠” 向綠蝶變
□鄧良生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落兒嶺鎮地處大別山腹地,曾因造紙等產業發展,被譽為大別山的“山口明珠”。隨著高質量綠色發展戰略推進,該鎮逐步淘汰落后產業、關停高耗企業,鎮域經濟大幅滑落,農民收入銳減。
為打破發展瓶頸,實現鎮域經濟騰飛,近年來,落兒嶺鎮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全力發展以旅游為主導產業的綠色經濟。
落兒嶺鎮白云庵村余家灣中心村,一角一隅皆是景。湯慧越/攝
在培育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落兒嶺鎮探索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共同致富”的旅游發展模式,先后投入政府資金2億元、社會資本10億元,不斷開發豐富綠色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圖為霍山石斛生產加工企業經營者陳乃栓在加工車間分揀石斛。 湯慧越/攝
?
為了鼓勵和吸納農民參與,強化聯農帶農機制,落兒嶺鎮通過村集體資產入股、自主經營等多種模式,推動景區與村一體發展,旅游服務業與特色農業聯動發展,特色民宿集群與農戶結對發展,形成“景區+農家樂+民宿+特色農產品”的“旅游+N”的發展格局。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湯慧越/攝
目前,落兒嶺鎮已建設特色民宿、酒店等旅游服務市場主體300余家,解決村民家門口就業5000余人,人均增收超5萬元。2024年,該鎮游客接待量超1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過億元。
告別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后,落兒嶺鎮向綠“蝶變”,走出了一條“山口明珠”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農業農村局)
村美人和游客旺
□金瑋
九壩鎮山堡社區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西北部,距離縣城24公里。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一排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樓房沿著道路整齊排列,街道干凈而整潔。廣場上,花草樹木相映成趣,綠意盈盈,構成了一幅迷人的鄉村風景畫。
2024年夏,山堡社區這個小山村作為桐梓縣“村晚”的主會場,聞名全國。 王印/攝
近年來,山堡社區致力于將鄉風文明與社會治理、旅游發展相結合,不斷提升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以文明鄉風驅動鄉村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山堡社區積極利用當地“涼爽資源”,充分挖掘“綠色生態”,依托九壩鎮已有的“村晚”文化旅游品牌,舉辦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美化鄉風民風、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生活,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村美人和的景象,也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休閑消費。
游客在山堡社區觀看“村晚”,與臺上的演員進行互動。王印/攝
山堡社區激情澎湃的“村晚”表演,將“桐梓村晚”推向高潮。王印/攝
截至2024年底,山堡社區已發展鄉村民宿528家,為當地居民提供了2800多個就業崗位;同時,發展了500余戶農家庭院種植蔬菜,種植面積超過1100畝,以及發展了200余戶種植方竹,種植面積達到10500畝。2024年,當地農產品總產值約達7000余萬元。社區每年吸引游客超過6萬人次,鄉村旅游年收入達到12.3億元。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農業農村局)
捧起“文化碗” 吃上“旅游飯”
赤牛坬村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40公里的黃河西岸,是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個小山村。
赤牛坬村村容村貌。楊曉鳳/攝????
近年來,赤牛坬村搶抓政策機遇,堅持以“建強堡壘聚民心,發展產業促增收”為工作思路,以建設“紅棗名村、旅游新村、美麗鄉村、文化大村”為目標,充分挖掘“老物件” “老窯洞” “老農民”的文化潛力和價值,推動“農具”變“道具”、“窯洞”變“客房”、“農民”變“演員”,發展特色鄉村旅游,讓全村老百姓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呈現“村內無閑人,人人有事做”和“一人一技、一家一業”的新氣象。
赤牛坬村村民參演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
如今,這個曾經貧窮偏僻的小山村已成為“陜北黃土高原璀璨明珠”,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赤牛坬村舉辦陜北過大年棗糕宴民俗活動。張凱凱/攝
到赤牛坬村旅游的游客正在品嘗棗糕。
據統計,2024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29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80萬元,村集體收益達1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86萬元。
(供稿單位:陜西省榆林市佳縣農業農村局)
深挖齊長城文化激發山村活力
□崔久強 徐翠
山東省諸城市皇華鎮下茁山村位于昌濰平原東南端、濰(坊)日(照)交界的齊長城腳下,有著豐富的齊長城文化。
近年來,下茁山村“兩委”借助黨和國家的利好政策,完成了村內的基礎設施改造。在此基礎上,村里借助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成立了茁山齊風生態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打造出了“茁山齊長城民俗文化館”“齊長城民俗文化旅游廣場”“茁山文學藝術創作基地”等一系列具有齊長城文化元素的文旅景點,將齊長城文化激活、利用起來,帶動鄉村業態多元發展。
放眼望去,下茁山村干凈整潔,錯落有致的綠化樹木,“皇姑河”觀光小道、茁山文化公園、“酌客”老酒館,處處風景如畫,呈現出一派山清水秀村居美的和美鄉村新氣象。
幸福的下茁山村村民。李煥/攝
在挖掘利用齊長城文化的基礎上,下茁山村給城里人提供了一處休閑度假、尋找鄉愁的去處,給孩子們提供了一處親近自然、撒歡放松的天地,也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銷售自己的山貨,不出村也能打工掙錢,過上了更好的日子。
諸城市青少年文化宮組織學生到下茁山村開展游學活動。程雯雯/攝
如今的下茁山村,百姓安居樂業。趙加嘉/攝
如今的下茁山村產業強、村民富、村居美,走出了一條“文化引領,旅游搭臺、民宿與特色產品同臺唱戲”的鄉村振興路。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農業農村局、諸城市皇華鎮人民政府)
小莊屯打造出大美鄉村
□楊來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江鳳村那西屯,距離百色城區僅8公里,毗鄰風景如畫的福祿濕地公園及祿源工業區。借助地理位置的優勢,那西屯人把鄉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巧妙融合,讓鄉村環境美化和鄉村產業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同步推進。如今,小村莊舊貌換新顏,鄉村旅游火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那西屯村民共同參與,打造出美麗的村屯。黃永佳/攝
走進那西屯,隨處可見村民用就地取材的石磨、石墩、陶瓷罐子等具有濃厚鄉土元素的老物件裝飾院墻。
那西屯村民身穿民族盛裝在家門口為游客唱起迎客的山歌。黃永佳/攝
在打造美麗庭院過程中,村民們投工投勞,積極參與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等工程,完成86棟農房的改造,打造出11處“微田園、微菜園、微果園”,以及15處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和人文情懷的鄉風文化景點。同時,那西屯還與百色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將藝術庭院和“藝起富”共富坊相結合,發展手工藝品制作、文創產品銷售等新興產業,為村民提供了60多個就業崗位。
那西屯的環境變好了,村民生活更愜意。黃永佳/攝
美麗庭院打造和共富坊發展相結合,不僅改善了鄉村居住環境,還激發了村民對家鄉的熱愛與歸屬感。2024年,全屯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委宣傳部)
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
□王虎 曹新軍
漫步在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秦家坪村,興旺的產業讓人稱贊,優美的村居環境讓人流連,醇厚的文明鄉風讓人陶醉……
秦家坪村地處張灣區西部旅游環線七彩大西溝與白馬山景區之間,坐擁老母荒萬畝原始森林和近千畝高山茶園,森林覆蓋率達97%。
秦家坪村綿延的水杉林展現出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畫卷,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樂正波/攝
近年來,秦家坪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強隊伍、立規矩、謀發展、聚人心”的思路,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依托村內原始森林、孝德文化、百年老茶“三張名片”,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炒茶技藝,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創建老母荒云霧劍茶葉合作社,打造百年老茶茶葉品牌,推進產業強村。通過謀劃森林康養避暑旅游方案,打造康養度假、研學夏令營、戶外運動、親子民宿、田園采摘等避暑旅游項目。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共同踐行“五共”理念,創新制定“村規+德治+積分”的鄉村治理新模式。以村規民約定規矩、以孝德文化扶心智、以積分管理樹新風,村風民風持續向好。
秦家坪村黨支部書記余盛林(右四)通過院壩會,了解群眾的困難和訴求,為村民解決實事。張品/攝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秦家坪村村民在進行傳統的民族舞蹈表演。張品/攝
如今,秦家坪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處處“看得見藍天,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截至2024年底,秦家坪村累計接待游客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00余萬元,茶農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農業農村局)
被現代創意喚醒的小山村驚艷世界
□陳慶發
踏入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只見農家小院炊煙裊裊,精品民宿錯落有致,鄉村茶館喚起鄉愁,時尚書屋書香四溢,蠟染、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散發出時尚氣息,山歌在木葉的吹奏下不時飄蕩入耳,讓人心曠神怡。2022年,這個小山村還榮獲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頒發的“最佳旅游鄉村”稱號。
曾經的荊竹村因山勢險峻、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水資源稀缺等不利條件,被戲謔地稱為“鳥都不愿停留”的“窮鄉僻壤”。
村民拉著一車從田間收割的煙葉回家。
農戶在脆桃產業基地進行人工授粉。
游客在荊竹村水果基地采摘水果。
又“稻”豐收時,村民在收水稻。
10年前,荊竹村憑借其豐富的林海、草甸、天坑、峽谷等自然資源,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按照“農業、商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策略,引入了新型田園藝術農業,結合村莊特色,利用當地的土磚、木材和土墻等傳統材料進行建設,全面展示出當地鄉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探索出一條“以現代創意煥發傳統鄉愁”的鄉村旅游發展新路徑。
航拍荊竹村,大地綠樹蔥籠、道路縱橫交錯、農田一片金黃,宛若一幅美麗生態田園畫卷。
如今,荊竹村化身為飛出云嶺仙山的“金鳳凰”,正一步步地驚艷世界。
(作者單位:重慶市武隆區煙草公司)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3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