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雷泣墓》,又稱為《王裒泣墓》,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十六則故事,講述了魏晉時孝子王裒的孝行。王裒,字偉元,事親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 裒在此,母勿懼。 隱居教授,讀《詩》至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遂三復流涕,后門人至廢《蓼莪》之篇。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 ? 魏晉時代的王裒,字偉元,晉城陽營(今山東昌樂縣的陽郡)人。他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博學多能,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禮法,侍奉親人至孝。
? ? ? 他的母親活著時,性極膽小,畏懼打雷。其母死后,葬于山林中,每次遇到風雨,聽到雷聲,王裒就即刻奔向母親的墓地,跪拜哭泣,并訴說: 我王裒在此,母親不要畏懼! 其詩描寫得很生動: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冰魂 ,形容梅花、蓮花等清白純凈的品質。這里另有意思,指因夜宿墳墓,有侵骨之冷。 夜臺 ,指墳墓、墓穴。 阿香 ,是神話傳說中的推雷車的女神;又有 阿香車 之說,指雷神之車,或雷聲;說見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五所載。不過,讀到這里我們也會馬上想起,在《后漢書·蔡順傳》一則里也有記載: 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順輒圜冢泣,曰: 順在此。 這也見到古人在表述孝子之孝行時,有雷同的模式。
? ? ? ?王裒的祖父王修,是魏國的名士,官至大司農郎中令;其父是王儀,為司馬昭的司馬,因討伐東吳失敗,直言得罪了司馬昭而被殺害。王裒就攜其母,將其父的靈柩運回家鄉(xiāng)昌樂,隱居起來,自耕自食,并以教授為生。
? ? ? 他終生不面向西而坐,表示絕不做晉朝之臣?!对娊?jīng)·小雅·蓼莪》有云: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這是說,又長又大的莪啊,那不是莪而是蒿;哀傷哀苦啊我的父母,生養(yǎng)我啊真勞苦。文中的 蓼 ,是長、大的意思。 莪 ,美菜。 蒿 ,賤草。莪蒿,也叫蘿蒿、抱娘蒿。詩句的意思很有喻義,莪蒿常常抱宿根而生長,就像子依靠著母一樣,比喻子長大了,全靠父母生養(yǎng)我。然而蒿不可食,又比喻子不能終養(yǎng)父母之遺憾。據(jù)說,每次王裒讀到這里,就常常流淚,后來他的門人甚至避開《蓼莪》之篇而不誦讀了。
? ? ? ?司馬炎建立晉朝后,知王裒賢德有才,不僅給其父王儀平反,并多次邀請王裒做官,但王裒堅辭不就。據(jù)說,他在其父墓側筑屋而居,每日朝夕至墓前跪拜,且攀柏悲號,涕淚濺樹枝。日久,樹木也為之枯槁。王裒孝行操尚感動鄉(xiāng)里,曾被推為 孝廉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漢劉曜攻陷洛陽,大肆燒殺搶掠,齊地盜匪四起,親戚朋友大批南遷,但王裒戀祖塋不肯離去,遂為盜賊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