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負責統籌衛星研制工作,錢學森任首任院長。它的成立集中了科研力量,確保了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如期發射,有力推動了我國衛星事業進一步發展。
“我是國防科委的汪永肅參謀,組織上派我來向你傳達上級的指示。錢學森向聶榮臻元帥推薦了你,根據聶老總的指示,上級決定調你去負責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這是發生在1967年7月29日午后,北京城南孫家棟辦公室的一幕。此時的孫家棟正汗流浹背地趴在圖板上畫導彈設計圖。
簡短交談后,孫家棟被緊急帶至北京友誼賓館北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臨時辦公地。在這里,孫家棟了解了衛星總體設計部的組建意圖。至此,他便從導彈領域轉向了衛星研究。
這一步,不僅改變了孫家棟個人的職業生涯,更開啟了中國衛星事業的新篇章。
為發展中國衛星事業,我國匯聚優秀科技人才和資源,形成協同攻關的強大合力。
合力一:中央支持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
為此,中央撥出專款,在中國科學院專門成立“581”組,職責是擬制衛星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和業務協調,代號為“581”任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8年,毛澤東主席參觀中國科學院科研成就展
前排左起為:張勁夫、吳有訓、毛澤東、郭沫若
來源|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
由于當時科技資源與經濟資源有限,衛星發射計劃一度擱淺。
直到1965年,中央決定重啟人造地球衛星項目,代號“651工程”。同年10月召開全國性的方案論證會,經過42天的激烈討論,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雛形逐漸清晰,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
合力二:籌建專業機構
發射衛星涉及衛星、火箭、發射測控等復雜系統,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967年5月,聶榮臻聽取了錢學森關于組建“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研究院”的建議,并由錢學森牽頭籌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錢學森在協調技術工作
來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新聞中心
為加速衛星工程實施,錢學森首先考慮建立衛星設計總體設計部。
經過深思熟慮,錢學森親自點將,將38歲的孫家棟調入,并委以重任——擔任中國首顆衛星總體技術總負責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孫家棟工作現場
來源|《人民畫報》
1967年8月初,孫家棟投入到籌建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作中。
報到的第一天,錢學森接待了他,并鼓勵他大膽開展工作:“家棟,我知道你的能力。你只管集中精力大膽工作,如果有什么考慮不周的,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如果你失敗了,你總結教訓,我承擔責任,明白嗎?”這些話,讓孫家棟心里感到踏實和溫暖。
合力三:組建技術攻堅團隊
面對衛星總體設計任務的艱巨挑戰,錢學森和孫家棟決定從火箭院精心挑選一批精英設計師加入團隊。
“有搞總裝的,搞總體的,搞結構的,為了籌備這個事情,我正好就在18人當中,就來了。”戚發軔回憶道。
依據專業類型和技術特長,戚發軔、沈振金、韋德森、張福田、彭成榮、尹昌隆、朱福榮、孔祥才、王壯、楊長庚、王大禮、張榮遠、劉澤光、鄭忠琪、林殷定、魯力、王一方、洪玉林等火箭院骨干脫穎而出,這十八人后來被譽為“航天十八勇士”。
錢學森曾對他們說:“希望你們能成為‘航天十八勇士’,為中國的衛星闖出一條天路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研人員組裝“東方紅一號”衛星
來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新聞中心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籌備之初,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落實“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計劃。
面對1965年衛星設計方案的復雜性,發射進程顯得遙遙無期。此時簡化方案成為當下最佳的解決辦法。
孫家棟帶領團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去掉衛星上的眾多探測儀器,不追求高難度技術,將目標任務改為“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用多年后孫家棟自己的話來說,這種簡化就像“把一輛汽車變成了平板車”。
1968年2月20日,在攻堅“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關鍵時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成立,確保了我國首顆人造衛星如期發射。
1970年4月24日,嘹亮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組建不僅實現了“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更為后續的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石磊等.劍指蒼穹——錢學森的航天傳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4-03-01.
[2]上世紀60年代,火箭院有“十八勇士”[OL].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新聞中心,2017-11-21.
[3]“我們的衛星還在天上轉,但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已經走了”[OL].央視中文國際CCTV4 ,2019-04-19.
[4]“東方紅一號”總體設計部的“18勇士”[OL].軍工記憶,2019-12-24.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