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審判》雜志原創稿件
文|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高長見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問題是根本性問題,是政治立場的直接體現。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必須走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是理之當然,更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之必然。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在法治建設方向和道路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自信、高度清醒、立場堅定、毫不動搖。
我們所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問題,并進一步闡釋了這條道路的客觀必然性和巨大優越性,是為全面依法治國掌舵領航、舉旗定向的重大論斷。
01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我國法治建設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這深刻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十一個堅持”中第三個“堅持”的核心內涵和基本要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成功經驗十分豐富,其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經驗是最根本的。
從理論角度分析,各國的法治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制約因素和基礎條件,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也只能是由一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法治建設和法治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像英國、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呈現出來的主要是自下而上社會演進模式,即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發展需要,經過一二百年乃至二三百年內生演化,逐步實現法治化,政府對法治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小。像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呈現出來的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在幾十年時間快速推動法治化,政府對法治的推動作用很大。就我國而言,我們要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在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互動地推進法治化。因此,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出發形成的正確結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法治領域的重大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正確與偉大表現在諸多方面,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于,它是正確處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等重大關系的法治發展道路。在處理這些重大關系中,它形成了一條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正確道路,“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它也是一條正確處理改革與法治關系的法治發展之路,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必須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我們要立足當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更要著眼長遠,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條什么樣的法治發展之路?這是由其核心要義決定的,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點決定了我國法治道路的基本政治屬性和前進方向。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在法治建設中不斷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這是歷史經驗的基本結論。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在要求,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立場,也決定了法治全過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立場,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最大保障,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維護、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科學、是否先進,主要看是否符合國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國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擁護的具有巨大優越性的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理論是重要引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顯著特征和核心要求。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精髓,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首先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思篤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首要環節。我們要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下,建構面向世界的中國自主法治知識體系,為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提供更加堅強的理論和知識支撐。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也直接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現實合理性和巨大優越性。
緊緊抓住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然要求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并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數典忘祖。”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必須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也必須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必須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汲取人類法治文明共同成果的道路,是積極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的法治發展之路。但是,借鑒世界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在學習借鑒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絕不能囫圇吞棗、照搬照抄。
03
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一個重要“特色”,體現在妥善處理法治與德治關系方面。“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下正確處理德治和法治的關系:一方面,要求必須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踐一再證明,法律只有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只有把法律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才能有效發揮法治的力量。“不知恥者,無所不為。”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因此,要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培育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另一方面,要求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底線的道德,更是道德的重要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我們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在法治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
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必須堅持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發揮司法的懲惡揚善功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司法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然要求更妥善地處理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人民法院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應當以求實的精神切實定分止爭,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切實感受到司法裁判背后的法治精神、道德引領和共情共鳴,在司法過程中真正解開“法結”、消解“心結”。在司法工作中,法院干警應當準確理解適用法律和司法政策,透過具體案件爭訟把握背后的實質爭議和利益訴求,以公正裁判明確行為規則、保障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導向。
04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深化實踐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適合我國基本國情、適應我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司法制度,也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發展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司法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職權法定等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完善的制度體系,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基本追求,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偉大創舉,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一個中心目標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最初起源于對司法的要求,是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原創性貢獻,后擴展為對法治全過程的要求,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基本遵循。人民法院應當把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作為基本目標,在每一個案件中都從有利于國家和人民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作出司法裁決,堅持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并重,追求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中的公平正義。
在司法領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然要求人民法院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沿著正確道路不斷深化司法改革,加快推進審判工作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動員、總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思想認識,狠抓落實,確保全會改革部署在司法領域落地見效。
近年來,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快建設,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司法改革成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為了進一步解決司法體制、機制上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增強司法權威和提高司法公信,提升司法人員素質,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要深化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要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制度,完善國家賠償制度;要深化和規范司法公開,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要規范專門法院設置;要深化行政案件級別管轄、集中管轄、異地管轄改革等。
改革重在落實,我們要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緊緊圍繞制約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提升的重大問題確保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綱”和“魂”,蹄疾步穩地落實好各項改革部署,突出重點抓好重大改革方案實施。我們要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持續深化“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和訴調對接機制建設,提升矛盾預防化解的法治化水平。我們要完善司法管理機制,一體抓實案件審理、服務治理、審判管理,以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管理促推案件審理與服務治理融會貫通,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司法效能。
本期封面及目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志2025年第3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61期
編輯/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