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后壩村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采取“三整合三提升”的方式,讓鄉村產業邁上了新臺階。
01
整合資源促發展
后壩村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當地群眾長期靠種植水稻為生。受山地條件影響,水利設施薄弱,一些地方要么是爛田一直放不干水,要么是旱田沒有水,村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隨著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注入,后壩村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優勢,將資金項目向產業聚焦、向民生發力,整合資金辦大事,改變原來群眾種植意愿不強的實際困難。
以前的后壩村交通不便,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地上都是泥不好走,開車老是拖底打滑,為滿足群眾需求,后壩村整合資金480萬元,修建通村通組路12公里,打通了交通脈絡。如今的后壩,道路寬闊整潔,交通便利,路網實現了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宋乃貴現今說到:“道路通了,我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后壩村雖然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但土地較為破碎,水利設施不發達,一到春雨季節,洪水恒流,到了枯水季節,農田土地灌溉不暢。為解決這一現狀,后壩村依托廣州市增城區對口幫扶優勢,在縣鄉統籌下,后壩村整合資金1520余萬元,修筑排洪溝渠3365米,修筑灌溉溝渠6300米,土地綜合整治783畝,土地宜機化改造216畝、建設機耕道9743米、生產便道2221米、田坎硬化20605米。如今,田壟整齊,從高處俯瞰,綠油油的稻田像一塊塊翡翠鑲嵌在大山上,嘩啦啦的泉水隨著管網不斷流入田間地頭。
“以前啊,菜園靠破布,天黑靠摸路,健身靠勞動。”村民左定龍說,為改變這一情況,村里整合了520萬元資金,還號召村民參與建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建了菜園子1.7萬平方米,修建果園2000平方米,安裝路燈680盞,建設了健身廣場、籃球場等設施。如今的后壩村不僅安裝上了路燈,在提升夜間照明效果的同時,讓道路亮化成為鄉村景觀的點綴;村民菜園換上了仿木材質的新裝,安全美觀并兼顧實用,做到移步換景、步步有景,進一步彰顯鄉村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既拓寬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又為群眾休閑娛樂提供了好去處。
02
整合產業促發展
由于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后壩村許多老百姓單一種植水稻,水田利用率和產值不高。為改變現狀,打造鄉村梯田經濟,當地結合資源條件,該村積極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模式——實施“稻魚共生”。
經村委學習考察,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種植價值較高的紅米,同時在田里養殖鯉魚,實現生態循環發展。“魚在田里吃了雜草和有關害蟲和微生物,長得肥壯,魚的糞便成為稻谷的肥料,實現了稻田微生物的平衡,‘稻+魚+油’產業一畝地里能產700斤左右的紅米,能收100斤左右的生態魚,加上冬春輪作油菜,每畝地可多增收5000元左右,帶動130戶群眾致富。實現了魚因稻而肥,稻因魚兒壯,一田兩用、一水兩用、稻魚雙收的特色生態農業。”后壩村村委會副主任龔榮舉對村莊新貌相當滿意。
“犁土犁田靠牛,運輸靠人背馬馱”是曾經后壩村村民勞作的真實寫照,勞動力成本高,經濟效益較低。經后壩村村“兩委”探索,在織金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下,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以織金縣牛場鎮興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專業戶及種植業大戶為主體,多形式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產業,并整合資金100余萬元,購置旋耕機、無人直播機、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機具,建立大米加工廠1個。
“現在后壩通過成套的農機具,可實現水稻、馬鈴薯、油菜、玉米等農作物耕作、播種、植保、收割等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我們節約人力物力的同時每天可獲得200元以上的勞務費,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興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負責人龔海軍說。
此外,后壩村還利用“稻田風光”建設鄉村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紅米、生態魚的銷售以及農家樂和特色民宿的打造,讓城市人有了體驗稻田捉魚去處,當地農民的腰包隨之也鼓了起來,大家的獲得感得到不斷提升。
03
整合生態促發展
近年來,后壩村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契合產、居、文、體、旅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后壩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坡度大、土地生產效率低,只能研究“林下經濟”。隨著近年來的不斷嘗試,后壩村已發展皂角套種南瓜100余畝和青脆李120余畝,實現畝產套種南瓜3000斤,每畝土地產值提高至2100元;畝產青脆李4500斤,每畝土地產出值提高至36000元,切實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如今后壩村充分利用樹木生長空間及土地資源,融合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實現了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過去,由于人居環境“臟亂差”,后壩村在周邊幾個村里名聲一直不太好,通過整合財政銜接資金270余萬元,采取無動力污水處理方式,建設污水處理系統54套、戶廁改造30戶,后壩村將群眾生活產生的污水采取單戶收集后再連網集中進行生態氧化處理,經過凈化的污水達到農業灌溉用水標準,既造福了田地、滋養青山,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林田灌溉用水壓力。
通過采取“常態抓”與“長效治”相結合的方式推動農村環境整治,如今后壩,道路兩側干凈整潔,農戶房前屋后歸置有序。同時,后壩村堅持以生態為底線、以產業為支柱、以村莊建設為核心,把曾經貧窮落后的后壩變成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基層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生態農旅打卡基地,實現助力鄉村振興又留“顏值”又增“產值”,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