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我們做出一些決定和選擇的時候,總是會下意識地想要向他人解釋自己為什么這樣做,比如為什么換工作、為什么穿這件衣服、為什么拒絕對方的請求,等等,仿佛只有解釋了才能讓決定顯得合理。
有網友舉了生活中一個很小的例子:最近和朋友吃飯,餐具只有刀叉,朋友為了盛沙拉里的豆粒,問服務員要勺子,要完又補充道:“豆豆太多了沒法叉。”我說你其實不需要為你要餐具這件事做出解釋,要就好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另一個例子是在朋友圈發照片,如果有朋友評論說“照片好美”“大美女”之類的,有些人的第一反應是趕緊解釋,會說“有美顏修圖啦,真人根本不長這樣”之類的。但其實,大大方方接受贊賞、表示感謝也很好呀,人家也許就是覺得你很漂亮,為什么一定要解釋呢?
而在“拒絕”這件事上,過度解釋就更常見了,網友@芝士Rebecca 舉了個例子,“朋友約逛街,自己身體不舒服去不了,明明只要說下‘今天突然肚子痛,不好意思我們下次再約’就好,但還是會額外再發很長一段話過去,甚至打電話解釋一通,生怕被對方誤會自己在騙她,是找借口不想去所以放她鴿子……”
解釋很多時候是善意的表現:不想造成誤會,渴望得到理解,厘清基本事實……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過度向別人解釋自己的選擇、解釋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很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了一種“證明自我”的漩渦,當我們企圖通過詳盡的說明來贏得對方的認可或理解時,有時會篡改選擇的初心,我們會被對方帶著跑,表達的重點從“我做出了這個決定”變成“我解釋這個決定”,這是一種很大的,且常常是無用的消耗。
還有一點,很多時候,過度解釋容易給人留下討好、不夠堅定、容易拿捏的感覺,從而在人際交往時削弱自己的氣場,變得弱勢。有個網友說自己有個同事,每天蹭自己的車上班,因為順路她也沒計較,有一次她想多睡會兒,頭一天晚上給同事發微信,本來直接說也沒啥,結果她左思右想再三措辭,發了一條長長的特別客氣的“拒載”微信,發完后自己特別懊惱,明明是對方麻煩自己,一通解釋下來倒顯得自己理虧似的。
再舉個例子,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在比較重要的場合,或是面對社會地位比自己高很多的人時,如果表現不是太好,常常會不自覺地主動解釋一句,“不好意思,我太緊張了”,這種解釋其實也沒什么必要,反而像是一種主動的自我矮化,與解釋相比,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更加重要。
實際上,我們所做的大部分決定,都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其他人既不幫我們決策,也不為我們承擔后果,而那些真正支持你的人不需要你去解釋,既然如此,無關的人怎么想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你為什么這么做”并不重要,“這是我的選擇”才重要,這是我們主體性的體現,也是我們變得自信強大的重要一步。
當然,我們說“不過度解釋”,是希望你不要陷入“自證怪圈”或在自我辯護中消耗過多精力、犧牲自我認同,而不是說就拒絕溝通、拒絕交流了。在工作中,基于事實的有效解釋可以消除誤會、維護邊界,更好地完成社會協同,減少合作摩擦;在生活里,必要的解釋、坦誠的告知、及時的澄清都可以幫助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建立更深的信任。
解釋這件事是需要區分對象和場合的,面對那些重要的親密關系,我們選擇坦誠以待;如果是些泛泛之交,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是否投入精力;而如果是一些惡意評判者,則一定要減少糾纏,保護好自己的情緒和能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其實還有一個實操性更強的方法,就是每當你急迫地想要解釋自己時,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Ta是我的誰?我真的需要向Ta解釋嗎?”
過多的解釋本質上還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們現在常說“課題分離”,“別人是如何解讀我的”是別人的課題,不需要你來承擔。而我們自己的課題呢?也許就是,堅定地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
那就,祝你錚錚,祝你昂揚,祝你堅定活出自己的模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來源/央視新聞
圖片/攝圖網
編輯/劉世康
審簽/明芳
監制/喬虹